Suechin

三分钟了解品牌架构模式及其优缺点

时间:2021-11-06

 
很多企业往往不止一个品牌,比如宝洁、农夫山泉等等。为什么一个企业会有不止一个品牌?品牌如何架构的?三分钟了解企业主流品牌架构。
品牌架构的形式有很多,硕呈认为,现在市场主流的品牌架构模式有四种:
1、单一品牌模式
单一品牌是指企业使用统一的品牌。宝马是这方面的典范。宝马将自己定位为“终极驾驶机车”,推出的3系列、5系列、7系列虽然面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有差异化的品牌个性,但在传播过程中,统一使用宝马品牌,这样,产品品牌与企业品牌都统一在了“终极驾驶机车”这一内涵之下。
优点:便于对外宣传,减少营销成本;易于被顾客接受;
缺点:容易在顾客中产生心理定势,不利于集团产业的延伸。
2、多品牌模式
将多品牌策略发挥到极至的当属宝洁公司。从洗发护发产品到纸尿布,从个人洁肤产品到美容护肤品,从洗衣粉到食品,宝洁一直奉行着“一种产品对应一个品牌”的策略。宝洁公司的这种做法是将企业品牌与产品品牌分开,以达成更加有效的沟通的结果。将产品进行进一步区隔并通过不同的品牌诉求来扩大差异化,是宝洁公司成功的操作模式。
优点:将集团品牌与业务单元品牌分开,以达成更加有效的沟通结果。
缺点:营销成本高,各业务单元协同性更差。
3、背书式品牌模式
背书式品牌是通过主品牌的背书(或称为托权)为受托品牌带来推广的便利,或者使用受托品牌传播与主品牌核心价值略有差异的价值定位。最具有典型代表的是联合利华的日化和食品,作为一个背书品牌,联合利华出品的产品都是好产品。
优点:增加消费者信任度,帮助新品牌快速切入目标市场,子品牌有相对的自由度,可以更完整、突出的凸现独立产品品牌个性诉求,更符合目标市场的理念主张和传播要求。
缺点:受益品牌若失败会使集团背书品牌受到损失,产生负面影响,各业务单元协同性差。
4、复合品牌模式
以“企业品牌+事业品牌+产品或服务品牌”、“企业品牌+合作方品牌”这两种复合形式存在的品牌也是一种常见的形式,我们称之为复合品牌。GE、维珍(Virgin)是使用符合品牌的代表。在统一的企业品牌下,这两家公司均有跨度较大的业务存在,而且,对于任何一项业务或独立经营实体,均采用了企业品牌+事业品牌的形式,如维珍可乐、GE发动机等。
优点:协调下属公司品牌矛盾,尽快达到重组,保持原有品牌资产价值;
缺点:重构过程成本较高,协同性难以处理。
品牌架构没有优劣之分,只有合适与否,并且在多数情况下,并不是永远都一成不变的,而是一种动态的演变。

相关文章

00后“整顿”品牌:这届年轻人要的不是产品,是“情绪按摩”
当LV的老花包在地铁里频繁撞款,当“早八人”的疲惫写满脸庞,00后正在用消费投票改写品牌规则。上海硕呈认为,他们不再为单纯的功能付费,而是追捧能提供“情绪按摩”的产品——那些能疏解焦虑、彰显自我、连接同类的消费选择,正在重塑市场格局。数据显示,近6成青年愿为情绪价值买单,超9成认
中秋文旅爆发季:区域品牌如何借势节点实现全国破圈
引言:节点经济的战略价值与文旅融合的新机遇2025年10月国庆与中秋双节叠加,文旅市场将迎来新一轮爆发。据文旅部数据,双节前夕,国内省际交界城市旅游订单量同比增长62%,云贵川三省交界的昭通预订量飙升103%;新疆、西藏、内蒙古等远途目的地酒店搜索量同比激增75%。家庭游、远途游成为主流,省际交界城市凭借地理与文化
从对峙到转化:西贝如何将罗永浩的批评变为营销机遇?
最近,一场由预制菜引发的舆论风波,让知名餐饮品牌西贝在五天时间内经历了从强硬对峙到诚恳道歉的戏剧性转变,也为企业品牌营销上了沉痛一课。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吐槽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呼吁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随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称“一定会起诉罗永
战略视野下的教育价值重构:教师作为国家战略资产的崛起与进化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2025年,教育已超越传统认知,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产。作为品牌战略咨询机构,上海硕呈在服务教育行业的过程中发现:优质教育机构的市场溢价,本质上是教师团队集体智慧的资本化呈现。这种人力资本的复利效应,与品牌价值积累规律高度契合——当教师持续投入情感与专业,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将呈指数
从代工贴牌到定义全球潮玩语言:泡泡玛特给中国品牌出海的战略启示
泡泡玛特(POP MART),作为中国潮玩文化领域的杰出代表,发展至今成为市值近3600 亿港元左右(截止2025年6月13日)的全球潮玩帝国,在全球市场掀起了一场现象级的潮流风暴。从泰国的粉丝群体自发为 LABUBU 创作精彩漫画,到西班牙的街头回荡着专为 LABUBU 谱写的主题曲旋律;从美国洛杉矶、英国伦敦的门店前顾客排起
2025品牌增长:CEO必懂的量化营销公式
告别模糊投入,3大维度+5个关键指标,构建可预测的品牌增长模型在充满不确定性的2025年,品牌增长正从依赖直觉的“艺术”,进化为一门基于数据的“精密科学”。一位CEO曾向我展示他的营销预算表:传统广告、社交媒体、KOL投放、线下活动……投入巨大,却难以厘清每笔钱带来了多少新用户、多少实际收益。“我们像在黑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