Suechin

从对峙到转化:西贝如何将罗永浩的批评变为营销机遇?

时间:2025-09-22


最近,一场由预制菜引发的舆论风波,让知名餐饮品牌西贝在五天时间内经历了从强硬对峙到诚恳道歉的戏剧性转变,也为企业品牌营销上了沉痛一课。

image.png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吐槽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呼吁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随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称“一定会起诉罗永浩”,双方矛盾急剧激化。

image.png 

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对给顾客带来的困扰和担忧致以深深歉意,并承诺将多项菜品调整为门店现场加工。短短五天时间,这场风波从一条微博吐槽演变为全民关注的公共事件,最终以西贝道歉告终。

一、事件脉络:一场不断升级的舆论危机

西贝与罗永浩的冲突并非突然爆发,而是经过了几天的发酵和升级。9月10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预制菜,引发网友共鸣。

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势回应,表示要起诉罗永浩,并曝光了点餐小票。罗永浩随即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

9月12日,西贝发布13道菜品的制作流程,并上线“罗永浩菜单”。罗永浩当晚直播展示证据,称西贝预制菜占比超80%。

随后两天舆论持续发酵,西贝日营业额下降200-300万元。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承诺多项整改措施,风波逐渐平息。

二、西贝危机公关的四大失误

01错把法律当公关,误将舆论场当法庭

西贝试图用法律手段解决公关问题,执着于“预制菜”的国家标准定义,却忽略了公众的感性认知。消费者并不关心专业术语,只关心自己花高价吃到的是否是现做菜肴。

在企业沟通中,专业定义与公众认知之间存在鸿沟是常见现象。西贝强调符合《预制菜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但消费者凭借的是直观体验:菜品是否热乎、是否有“锅气”、口感如何。

02创始人情绪化回应,激化矛盾

贾国龙使用“一定起诉”、“生意宁可不做,是非必须辩”等情绪化语言,将企业行为与个人恩怨捆绑,进一步刺激了公众情绪。

企业领袖的个人言行会直接影响品牌形象。当创始人采取对抗姿态时,很容易被公众视为整个品牌的态度,进而加剧危机。

03陷入“自证陷阱”,被动应对

西贝始终被罗永浩牵着鼻子走,被迫公开后厨流程、上线“罗永浩菜单”,反而暴露了更多运营细节,陷入了无尽的“自证陷阱”。

在舆论危机中,被动辩解往往会使企业陷入更深的信任危机。西贝试图证明自己没有使用预制菜,却忽视了消费者真正的关切是知情权和定价合理性。

04忽视核心诉求,答非所问

消费者真正的关切是“知情权”和“定价合理性”,而西贝却反复强调“工艺”和“新鲜”,忽略了消费者的真实感受。

数据显示,超过60%的消费者表示不愿为预制菜买单, 这反映出公众对预制菜的普遍态度。西贝未能回应这些核心关切,导致舆论不断升级。上海硕呈总结了企业面对品牌营销危机四点启示。 

三、品牌营销的深刻启示

01公众情绪大于事实本身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消费者更依赖感性认知而非专业定义。企业需优先安抚情绪,再解决具体问题。

当公众形成了一种集体认知,即使这种认知与专业定义存在出入,企业也不宜直接挑战,而应尊重公众感受,寻求更智慧的沟通方式。

02透明化是最佳防御

与其被动解释,不如主动公开信息。西贝若能在初期承诺“优化菜单标识”,或许可避免舆论升级。

餐饮企业可以考虑通过“后厨直播”、“食材溯源二维码”等形式, 将生产制作环节可视化,用技术手段消解消费者的信息差焦虑。

03认清真正的对手

西贝真正的对手并不是罗永浩这个个体,而是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以及大众排斥预制菜的情绪

在危机管理中,准确识别“对手”至关重要。企业常常误将批评者视为敌人,实际上真正的挑战是公众的疑虑和担忧

04信任是品牌最宝贵的资产

这次事件印证了一个营销真理:消费者愿意为符合其期望形象的产品支付溢价。一旦信任受损,品牌价值将大幅折损。

西贝将自己定位为高端餐饮品牌,其定价策略建立在“地道”、“手工”、“匠心”等传统餐饮价值之上。 当消费者怀疑这些承诺时,品牌溢价自然难以维持。

四、危机公关的正确打开方式

01共情优先

承认消费者关切的合理性,软化对抗姿态,重建情感连接。使用“我们理解您的担忧”远比“我们符合国标”有效。

02透明化应对

在菜单上标注菜品制作方式,邀请第三方机构检测并公示报告。主动开放供应链,通过“后厨直播”、“中央厨房开放日”等形式,将生产环节可视化。

03转移战场

联合行业协会发起“餐饮透明化倡议”,将争议转化为品质背书。将危机转化为“听劝行动”,通过全产业链透明化展示、有机食材升级计划、消费者意见白皮书等组合拳,将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引领。

04统一口径

企业官方账号发布理性声明,创始人避免情绪化发言,员工统一培训话术。确保所有沟通渠道传递一致信息,避免出现矛盾表述。

结语:危机之后,重建信任之路刚刚开始

西贝最终选择了道歉并承诺整改,这无疑是正确的第一步。但重建品牌信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真诚的沟通。

此次事件为整个餐饮行业敲响了警钟: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品牌生存的基石不仅是产品,更是对公众情绪的敏锐洞察与真诚回应。那些能精准捕捉消费者信任期待的品牌,将在市场洗牌中赢得主动权。

营销的本质不是创造需求,而是发现并满足消费者心中已有的信任期待。这或许是西贝事件给所有企业带来的最深刻教训。

在未来,成功的餐饮品牌必须是那些能够平衡工业化效率与人性化体验的企业。它们懂得如何用透明化的操作消除消费者疑虑,如何用真诚的沟通赢得消费者信任,如何用真正的价值支撑品牌溢价。

上海硕呈认为,西贝事件已经渐渐落下帷幕,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对于所有企业来说,这场风波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如何在危机中保持品牌形象,如何在与消费者沟通中建立信任,如何在工业化效率与人性化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企业在消费者主权时代能否走得更远。

 


相关文章

从对峙到转化:西贝如何将罗永浩的批评变为营销机遇?
最近,一场由预制菜引发的舆论风波,让知名餐饮品牌西贝在五天时间内经历了从强硬对峙到诚恳道歉的戏剧性转变,也为企业品牌营销上了沉痛一课。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吐槽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呼吁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随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称“一定会起诉罗永
战略视野下的教育价值重构:教师作为国家战略资产的崛起与进化
在知识经济全球化的2025年,教育已超越传统认知,成为国家竞争力的核心战略资产。作为品牌战略咨询机构,上海硕呈在服务教育行业的过程中发现:优质教育机构的市场溢价,本质上是教师团队集体智慧的资本化呈现。这种人力资本的复利效应,与品牌价值积累规律高度契合——当教师持续投入情感与专业,其创造的社会价值将呈指数
从代工贴牌到定义全球潮玩语言:泡泡玛特给中国品牌出海的战略启示
泡泡玛特(POP MART),作为中国潮玩文化领域的杰出代表,发展至今成为市值近3600 亿港元左右(截止2025年6月13日)的全球潮玩帝国,在全球市场掀起了一场现象级的潮流风暴。从泰国的粉丝群体自发为 LABUBU 创作精彩漫画,到西班牙的街头回荡着专为 LABUBU 谱写的主题曲旋律;从美国洛杉矶、英国伦敦的门店前顾客排起
2025品牌增长:CEO必懂的量化营销公式
告别模糊投入,3大维度+5个关键指标,构建可预测的品牌增长模型在充满不确定性的2025年,品牌增长正从依赖直觉的“艺术”,进化为一门基于数据的“精密科学”。一位CEO曾向我展示他的营销预算表:传统广告、社交媒体、KOL投放、线下活动……投入巨大,却难以厘清每笔钱带来了多少新用户、多少实际收益。“我们像在黑暗
中小企业品牌逆袭密码:AI低成本引爆精准获客
在流量成本飙升、消费者注意力碎片化的今天,中小品牌正面临双重困境:既要与行业巨头争夺市场,又要在预算有限的情况下实现精准获客。传统营销方式如同大海捞针,而AI技术的崛起正为中小品牌开辟一条破局之路。当然AI不能解决企业营销的所有问题,营销还包括品牌定位系统(赢取消费者心智)、独特的形象设计和产品矩阵构建等;AI营销推广的底层逻辑是“算法+数据”,所以用好AI工具推广将是对传统营销推广的颠覆。本文上海硕呈将深度解析中小品牌如何通过AI工具实现低成本精准获客,从数据洞察到自动化执行,提供了全新的思路与解决方案,帮助中小企业品牌巧借AI进行低成本引爆和精准获客,实现逆袭。
传统品牌营销为何 “失灵”?体系化作战如何重铸品牌辉煌?
上海硕呈认为,未来的品牌竞争,不是大鱼吃小鱼,而是快鱼吃慢鱼,更是体系化打败单线化。企业需要构建品牌体系化作战能力,以从“红海突围”到“蓝海称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