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间:2025-09-22
最近,一场由预制菜引发的舆论风波,让知名餐饮品牌西贝在五天时间内经历了从强硬对峙到诚恳道歉的戏剧性转变,也为企业品牌营销上了沉痛一课。
9月10日,罗永浩在微博发文吐槽西贝“几乎全都是预制菜,还那么贵,实在是太恶心了”,并呼吁强制餐馆注明是否使用预制菜。随后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硬回应称“一定会起诉罗永浩”,双方矛盾急剧激化。
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对给顾客带来的困扰和担忧致以深深歉意,并承诺将多项菜品调整为门店现场加工。短短五天时间,这场风波从一条微博吐槽演变为全民关注的公共事件,最终以西贝道歉告终。
一、事件脉络:一场不断升级的舆论危机
西贝与罗永浩的冲突并非突然爆发,而是经过了几天的发酵和升级。9月10日,罗永浩发微博吐槽西贝预制菜,引发网友共鸣。
9月11日,西贝创始人贾国龙强势回应,表示要起诉罗永浩,并曝光了点餐小票。罗永浩随即悬赏10万元征集西贝使用预制菜的证据。
9月12日,西贝发布13道菜品的制作流程,并上线“罗永浩菜单”。罗永浩当晚直播展示证据,称西贝预制菜占比超80%。
随后两天舆论持续发酵,西贝日营业额下降200-300万元。9月15日,西贝发布致歉信,承诺多项整改措施,风波逐渐平息。
二、西贝危机公关的四大失误
01错把法律当公关,误将舆论场当法庭
西贝试图用法律手段解决公关问题,执着于“预制菜”的国家标准定义,却忽略了公众的感性认知。消费者并不关心专业术语,只关心自己花高价吃到的是否是现做菜肴。
在企业沟通中,专业定义与公众认知之间存在鸿沟是常见现象。西贝强调符合《预制菜生产质量管理规范》,但消费者凭借的是直观体验:菜品是否热乎、是否有“锅气”、口感如何。
02创始人情绪化回应,激化矛盾
贾国龙使用“一定起诉”、“生意宁可不做,是非必须辩”等情绪化语言,将企业行为与个人恩怨捆绑,进一步刺激了公众情绪。
企业领袖的个人言行会直接影响品牌形象。当创始人采取对抗姿态时,很容易被公众视为整个品牌的态度,进而加剧危机。
03陷入“自证陷阱”,被动应对
西贝始终被罗永浩牵着鼻子走,被迫公开后厨流程、上线“罗永浩菜单”,反而暴露了更多运营细节,陷入了无尽的“自证陷阱”。
在舆论危机中,被动辩解往往会使企业陷入更深的信任危机。西贝试图证明自己没有使用预制菜,却忽视了消费者真正的关切是知情权和定价合理性。
04忽视核心诉求,答非所问
消费者真正的关切是“知情权”和“定价合理性”,而西贝却反复强调“工艺”和“新鲜”,忽略了消费者的真实感受。
数据显示,超过60%的消费者表示不愿为预制菜买单, 这反映出公众对预制菜的普遍态度。西贝未能回应这些核心关切,导致舆论不断升级。上海硕呈总结了企业面对品牌营销危机四点启示。
三、品牌营销的深刻启示
01公众情绪大于事实本身
在信息碎片化时代,消费者更依赖感性认知而非专业定义。企业需优先安抚情绪,再解决具体问题。
当公众形成了一种集体认知,即使这种认知与专业定义存在出入,企业也不宜直接挑战,而应尊重公众感受,寻求更智慧的沟通方式。
02透明化是最佳防御
与其被动解释,不如主动公开信息。西贝若能在初期承诺“优化菜单标识”,或许可避免舆论升级。
餐饮企业可以考虑通过“后厨直播”、“食材溯源二维码”等形式, 将生产制作环节可视化,用技术手段消解消费者的信息差焦虑。
03认清真正的对手
西贝真正的对手并不是罗永浩这个个体,而是消费者对预制菜的认知以及大众排斥预制菜的情绪。
在危机管理中,准确识别“对手”至关重要。企业常常误将批评者视为敌人,实际上真正的挑战是公众的疑虑和担忧。
04信任是品牌最宝贵的资产
这次事件印证了一个营销真理:消费者愿意为符合其期望形象的产品支付溢价。一旦信任受损,品牌价值将大幅折损。
西贝将自己定位为高端餐饮品牌,其定价策略建立在“地道”、“手工”、“匠心”等传统餐饮价值之上。 当消费者怀疑这些承诺时,品牌溢价自然难以维持。
四、危机公关的正确打开方式
01共情优先
承认消费者关切的合理性,软化对抗姿态,重建情感连接。使用“我们理解您的担忧”远比“我们符合国标”有效。
02透明化应对
在菜单上标注菜品制作方式,邀请第三方机构检测并公示报告。主动开放供应链,通过“后厨直播”、“中央厨房开放日”等形式,将生产环节可视化。
03转移战场
联合行业协会发起“餐饮透明化倡议”,将争议转化为品质背书。将危机转化为“听劝行动”,通过全产业链透明化展示、有机食材升级计划、消费者意见白皮书等组合拳,将被动应对转为主动引领。
04统一口径
企业官方账号发布理性声明,创始人避免情绪化发言,员工统一培训话术。确保所有沟通渠道传递一致信息,避免出现矛盾表述。
结语:危机之后,重建信任之路刚刚开始
西贝最终选择了道歉并承诺整改,这无疑是正确的第一步。但重建品牌信任是一个漫长的过程,需要持续的努力和真诚的沟通。
此次事件为整个餐饮行业敲响了警钟:在消费者主权时代,品牌生存的基石不仅是产品,更是对公众情绪的敏锐洞察与真诚回应。那些能精准捕捉消费者信任期待的品牌,将在市场洗牌中赢得主动权。
营销的本质不是创造需求,而是发现并满足消费者心中已有的信任期待。这或许是西贝事件给所有企业带来的最深刻教训。
在未来,成功的餐饮品牌必须是那些能够平衡工业化效率与人性化体验的企业。它们懂得如何用透明化的操作消除消费者疑虑,如何用真诚的沟通赢得消费者信任,如何用真正的价值支撑品牌溢价。
上海硕呈认为,西贝事件已经渐渐落下帷幕,但它留下的思考远未结束。对于所有企业来说,这场风波提供了一个难得的学习机会:如何在危机中保持品牌形象,如何在与消费者沟通中建立信任,如何在工业化效率与人性化体验之间找到平衡点。这些问题的答案,将决定企业在消费者主权时代能否走得更远。